分享到
什么是免费评估?

填写免费评估后,中美网老师将对您进行个性化的分析。我们承诺,24小时内,我们的老师会将专业的意见给到您。

查看最新美国留学文章您的位置: 中美网USAer.net > 美国留学资讯 > 美国留学生活 > 留美日记感受 > 留学生争着融入美国?然而这好像并没什么卵用

留学生争着融入美国?然而这好像并没什么卵用

中美网美国留学  www.usaer.net  2015-07-02  来源: 北美留学生日报  作者: 查晶晶

编者按:美国这个大熔炉,承载了多少人的向往,又燃烧了多少人的理想。当我们今天在大谈特谈融入美国之时,回过头来想想,那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美国这个大熔炉,承载了多少人的向往,又燃烧了多少人的理想。当我们今天在大谈特谈融入美国之时,回过头来想想,那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这个礼拜还有之前读了Amy Tan的Joy Luck Club (喜福会)也看了翻拍的电影,感触很深。这本书以四对华裔母女为主角,反应了很多宏大而又细腻的主题。有母女之间的情感纠葛,独立与依赖,拒绝与认同,命运与挣扎,还有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两种不同意识形态的对立与磨合等等。

Joy luck club 对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描写,着眼点非常巧妙。从来没有正面在写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但字里行间都是差异与不同,是和解与对立。在传统中国文化下长大的四位母亲希望突破自身成长环境的局限,给女儿不一样的人生,希望可以让在美国文化下长大的美国女儿有西方敢想敢做的价值观和中国的传统美德。

但后来妈妈们发现这样好像真的行不通,中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并不能一起和谐共处,做决定的时候要不然是Chinese way 要不然是American way。You can’t have both. 对于妈妈们自己来说,好像自己也有两重身份,有面对外人的American face,也有面对自己和家人的Chinese face.

读到这段的时候我在想,文化这种东西真是有趣而又很难分辨清楚的存在。在大家的思维定势里面,东方传统文化/价值观是含蓄内敛的,西方价值观是大胆张扬的。

一方面是在乎群体利益群体价值,在乎自己和群体的关系;另一边是个人主意,是只要自己开心怎么都好的理想主义。之前上的认知心理学课也在讲文化与思维方式:文化这种东西和语言密不可分,一种语言对方位的描述(比如一种语言形容绝对坐标,东西南北;另一种语言形容相对坐标,在我的前后左右),会影响这个语言体系下的人看待事情的方式(绝对得、用标准来衡量;或者相对地衡量,寻找相对的判断)。

当然这个命题也可以反着说,可以说文化影响了你所用的语言。但不管怎样,文化之间的差异是事实存在的,那些思维定势,也或多或少有真实的成分。

那问题就来了,两种文化能和谐共处么。刚来美国上学的时候,这种问题困扰了我很久。有时候形而上地抽象考虑,不知道应该怎样面对我作为中国人的身份,担心与之相关的融入问题。

更多的时候是在小处体现的行为方式上的差异,比如我觉得有些直白激进的观点听起来很别扭,而我不想走极端,想采取一个折中的方案;或者有时候很奇怪这个人怎么只考虑这件事情对自己的好坏,而不把对其他人的影响也考虑进去;更经常的是发现:哎,好像插不上话。

他们都在讨论小时候看过的电影,从高中起喜欢的歌星/电影明显,自己无比喜欢的墨西哥食物,神奇的酱料,还有各种球队。有时候跟一群美国人在一起,大家都在热火朝天地争论到底喜欢芝麻街(sesame street)里面的哪个人物,或者明星的绯闻八卦的时候,我就在想:我是该就这么听你们说,然后一言不发或者自己发呆呢,还是该在适当的时候插一嘴,说点相关的、我自己知道的事情,或者半开玩笑地说,我好像不知道你们在说什么,tell me more about it之类的。

文化差异这种事情很少是大的震撼三观的震惊(cultural ‘shock’),而是在小事儿上觉得,哎,我们怎么这么不一样。你在看芝麻街的时候我在看葫芦娃,你在看海绵宝宝的时候我在看哪吒传奇。或者有时候是面对一套完全不一样的系统,感觉非常陌生,不知从何下手的无力感。

Asian studies(亚洲研究)或者类似的以少数族裔为着眼点的研究,就在探寻文化的融合,以及少数族裔在一个文化熔炉里面的行为、感受、改变等等。没机会上专门研究亚洲的课,但之前接触到的对于少数族裔的社会学研究,着眼点是少数族裔的体验,提出了很多问题,但从来没有试图去解决问题。

记得很久之前在留学圈里面红极一时的文章,好像就有什么手把手教你如何融入美国主流文化,或者唱反调,说永远无法融入美国文化,再或者就在大谈特谈为什么“融入”是一个伪命题。

其实我们讨论文化差异的问题,或者思考作为国际学生在美国的体验,真的就是为了融入美国文化么?

感觉在少数族裔的研究中,究竟是不是少数是用绝对人口数来讨论的,当然随之而来的还有话语权的缺乏,经济实力、地位的缺失,还有那种“无法融入主流社会”的感觉,和自信心不足。我们在说少数族裔的时候所指的多是有色人种,在我的印象中,白人从来不会被列入“少数”的行列吧。

哪知那天和一个犹太朋友聊起天,说起文化身份这种东西,她告诉我说犹太人也是少数人种,觉得他们自己的话在美国“主流文化”里面的作用很小,一方面有白人的肤色,但另一方面也同样是话语权的缺失,就像夹缝里面的隐形人一样。等等,这样的论点好像听起来很熟悉啊。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是不是在比如说德国,意大利,法国家庭背景下长大的第二代移民也会有类似的“作为白人”但无法融入“主流社会”的感觉。

这么听起来“主流社会”是一个像幽灵一样,谁也不知道该如何定义的概念。

想到了那个有趣的“salad bowl”理论,就说美国就像一个salad bowl一样,里面是各种完全不一样的原料,你永远不可能让里面的西红柿,生菜,菠菜,胡萝卜融合在一起,和另一种蔬菜合体。胡萝卜永远是胡萝卜,无法成为生菜的一部分,但这也并不妨碍他们一起生活在这个salad bowl里面。

再浇上名为“美国梦”的沙拉酱,这一盆沙拉就做好了,每一种蔬菜觉得自己都不占优势,都觉得自己不是主流,都有不知道该和其他蔬菜如何相处的尴尬。

那这么说来,好像每一个种族的人都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有可能是因为肤色,经济地位,教育程度,性别,性取向,甚至是支持哪一支球队)被孤立,觉得自己是minority. 用一个salad bowl的比喻来说明这是个正常现象,好像是在逃避问题;因为那种无法融入,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属于这里的身份缺失感,是真实存在的感觉,是无法用一个比喻来消除的。那应该怎么办呢?

其实答案说不定就在问题本身。

之所以会问出是不是“融入”这个问题,是因为我们太想变成一个整体的一部分,太想找到让自己可以觉得“I belong”的地方,最好还要是“I totally relate and belong”的感觉。但这是不是要求太高了呢,和自己最好的朋友都没有可能所有问题都看法一致,要想完全融入一个群体,岂是件容易的事情呢,况且还是在美国这个文化大熔炉里面。

就好像salad bowl本身就没有想把各种原料融在一起的打算,是不是在美国这个地方也没有什么融入或者不融入可言呢。我觉得这个问题的答案是‘yes and no”.主流价值观肯定是存在的,当然也有混得好的人和混得相对差一些的人,关键问题还是看自己怎么看。有时候不满,或者不安全感的来源是想得太多。过于关注自己是不是一个群体的一部分,总是看到自己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可能是造成觉得“自己不融入”的最根本原因。

也就是说,问出的问题“我为什么不融入”是问题的本身。有时候不要计较太多,做好自己,让自己开心比较重要。

就像每种文化都不是静止不变的,从你踏进一种文化、一个圈子的那一刻起,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你都已经成为了这个文化的一部分。你也在积极或者消极地,创造一种属于现在这个群体的新文化。

不想太多也并不是说你要完全忘了曾经的为人处世方法,或者你要死守着曾经的价值观不放。用一种东方中庸的观点(或者说西方纳什均衡的理论),最重要的是找到平衡。每一次新的观点的冲击不是为了改变我们,而是给了我们新的选择的机会。

记得刚来美国上大学,国际学生新生欢迎(international wildcat welcome)的时候,我们组的领队说过一句话,“no matter how far you go, don’t forget where you come from”。 和大家共勉。

美国生活美国衣食住行美国日记感受美国旅游景点美国课外打工

美国衣食住行,请关注http://www.usaer.net/life/living/;美国生活,请关注http://www.usaer.net/life/

相关学校:哈佛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  

美国大学搜索

留学评估 美国留学评估

填评估表 --> 24小时内获得专业意见留学免费评估

更多本月最热文章

我们的网站: 51offer51offer 中英网UKER.net中英网 中美网USAer.net中美网